在百家齐放的中唐诗坛上,李贺如一道炫目的闪电,划破了诗坛的夜空。
他,天生才气过人。
七岁时,韩愈与黄浦湜来其家中造访,李贺提笔写就《高轩过》一诗,使造访的二人万分吃惊。李贺从此名扬洛阳。
他,酷爱写诗。
白日骑驴觅句,暮则探囊整理,焚膏继晷,万分刻苦。
李商隐为其作《小传》云:
“恒从小奚奴,骑距驴,背一古锦囊,遇有所得,即书投囊中,及暮归,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,所见书多,辄曰:'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!’。”
可是,上天并不垂青此等才华。
图片
李贺进京考试,名落孙山,功没于此,不知该如何是好。即便韩愈为他争得奉礼郎的官职,但李贺心中还是有些许不甘。
自从进入官场,他的诗风开始大变,毫不留情地揭露现实的残酷,鞭挞官场的黑暗。
他虽不及李白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的飘逸豪放,不及李商隐“如何匡国分,不与夙心期”的沉思缜密,但他却继承了前者的浪漫,同时也有着自己“老兔寒蟾泣天色”的丰富想象力,和“湘娥啼竹素女愁”的奇艳瑰丽。
可是,后来的诗,却因家中没落、仕途不顺,掺杂了些许消极,借古喻今,或讽或叹。
讽,讽当世朝廷;
叹,叹自家没落。
虽是浪漫主义诗人,但受现实环境的影响,李贺的诗歌给人带来神秘、凄冷的氛围与意境。
那些作品中流露出李贺身处病态社会的压抑、激愤与凄凉。
图片
813年,李贺结束了三年的京官生涯,告病还乡,途中,他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——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:
茂陵刘郎秋风客,夜闻马嘶晓无迹。
画栏桂树悬秋香,三十六宫土花碧。
魏官牵车指千里,东关酸风射眸子。
空将汉月出宫门,忆君清泪如铅水。
衰兰送客咸阳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。
携盘独出月荒凉,渭城已远波声小。
在这首诗里,诗人以汉末离乱的往事为背景,借金铜仙人的辞汉,倾注了诗人沉痛而无奈的人世悲悯。
其中,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无疑是李贺写得最好的一句诗,意思是别看苍天日出月没、光景常新,假若它和人一样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。
文人雅士们常以此为上联,看谁对得出绝妙下联。
但无论各人如何殚精竭虑,对出的下联都达不到上联的意境高度,慢慢地,大家就判定它“奇绝无对”。
图片
时光荏苒,到了两百年后的宋朝,有一次诗人们聚会欢饮,大家又聊起这个题目,座中一位名叫石延年(字曼卿)的名士,开声缓缓对出一句“月如无恨月长圆”。
一语既出,众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,再也没人继续想别的下联了。
那么,石延年的下联为何让人拍案叫绝呢?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。
图片
从对仗来说——
上联:天若有情天亦老,是“平仄仄平平仄仄”;
下联:月如无恨月长圆,是“仄平平仄仄平平”;
从诗歌意境来说——
上联的意思是,老天若是有感情,老天也会衰老的;
下联的意思是,月亮如果没有怨恨,月亮也会长圆的;
所以你看,这是一幅诗情画意与艺术技巧均出色的严对,真可谓珠联璧合。
难怪,大文学家司马光说:“李长吉歌'天若有情天亦老’,曼卿对'月如无恨月长圆’,人以为劲敌。”
后来有人更进一步,用李白、李贺、苏轼、石延年的一人一句,拼成了一副对仗工整、意境悠远的绝妙对联:
把酒问青天,天若有情天亦老。
举杯邀明月,月如无恨月长圆。
图片
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这一句,因为感情执着深沉、意境辽阔高远,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,也成为借用的对象。
将这句诗借用得最好的,当然是伟人的那首《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》:
钟山风雨起苍黄,百万雄师过大江。
虎踞龙盘今胜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。
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。
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。
伟人用尖锐的笔锋,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统治,连无情的苍天也会愤慨万分,与天道对应的沧海桑田的人间,也无法摆脱社会发展规律的控制,政权新旧更迭的变革,也是顺应浩浩汤汤的时代浪潮。
蒋家王朝的覆灭、新政权的建立,如沧海变桑田的变化一样,都无法阻挡!
我们的一代伟人,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,将人生哲学融入到诗歌创作中,为诗歌史上留下了吞吐宇宙的雅韵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富灯网-富灯网官网-哪个证券公司好一点-广东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